曾经,钥匙丢了,楼下小店就能配;衣服大了、裤腿长了,巷口的裁缝店就能改;伞骨断了,街边修理摊随时可以接上……这些小修小补摊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既关系到人们居家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又维系着一个个家庭的生计。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它们渐渐难觅踪迹。近日,笔者来到南昌市多处隐藏在小巷中的小修小补摊,探寻了解这些修补摊的真实状况。
一针一线缝制岁月情怀
▲裁缝张定汉展示着自己的技艺。
南昌市东湖区戴家巷社区一居民楼下的过道处,裁缝张定汉的小铺子就摆在这里,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张桌子、几个缝纫所需的配件收纳柜。“我今年75岁了,这辈子都在跟服装打交道。”当谈起为什么会一直坚持着这份工作时,张师傅说:“就是热爱吧,我以前是开服装店的,给人做中山装、旗袍,生意特别好,从那时起就积累了很多顾客资源。后来年纪大了,就做做裁缝打发时间。”在张师傅看来,缝补的不仅是一件件衣物,更是在缝补着时光的痕迹。他说,自己一辈子都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同时又给邻里带来了许多便利,一点儿也不觉得苦。虽然做的大都是周围居民的生意,但也有不少人特意从别的地方赶来戴家巷找他缝补。“有一次我小孩的校服大了,无意间路过这条巷子看到这个摊子,就拿到他这来改,发现他手艺很不错,后来我有什么需要缝补的都会大老远找到他弄。”类似居民王女士这样慕名而来的不乏其人。
助力邻里迈出坚实步伐
▲修鞋匠钱师傅耐心细致地修补着鞋子。
从最初的谋生之道,逐渐变成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在南昌市东湖区南京西路文教路口的公交车站旁,笔者发现一位姓钱的七旬老太,她佝偻的背脊,穿着简单的粗布衣裳,双手布满茧子,系着一条斑驳的皮围裙,坐在一张小板凳上,认真细致地修补着手中的鞋子。远远看去,修鞋铺像是定格在时间之外的某种事物。工具箱内放着各类什物:补鞋机、鞋楦、染料、鞋跟、鞋掌、小钉跟等。修补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子,钱师傅数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自己的方寸之地,用勤劳的双手,为邻里缝补出最舒适温暖的鞋履。“现在修鞋的人少多了,以前都得加班赶出当天的活,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大的工作量,但是咱们勤俭节约的习惯可不能丢啊!”钱师傅边干活边说。从钱师傅手里修好的鞋有多少双,她自己都无法统计。在她看来,靠手艺吃饭,修补一双能把人带到各种地方去的鞋,让人们的每一步都坚实和稳重,是件极其有意义的事,就算再辛苦也乐意去做。
专注“锁”事 开启幸福人生
▲修锁匠万佳正仔细打磨着手中的钥匙。
“干一行爱一行,对于配钥匙和开锁,刚开始纯属爱好,没想到一眨眼就做了几十年。”南昌市东湖区永外正街万氏开锁大王的万师傅坦然地说,最初研究开锁时受过不少伤,但咬咬牙也就扛过来了。如今他那不到二十岁的女儿也可以独当一面。她说:“我最开始是看着爸爸做,然后自己多去摸索,慢慢就学会了。钥匙分很多种类,要根据顾客的锁型进行分析再制作,返工的几率就很小。”每年暑假,万师傅的女儿万佳都会来到自家摊位帮忙,她自豪地向笔者分享了成功配制第一把钥匙的心情,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她认为修锁匠就是要通过不断细心打磨,打造出一把把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并表示不会让这门传统手艺失传,希望能将父辈的精湛技艺发扬光大。
时代在迅速发展,人类文明在不断推进,人们总是被繁华的景象所包围着,但始终还是有那么一群岁月里的守护者,保持初心、传承匠心。
采访手记
扶持引导,打造节约型社会
通过走访发现,因城市里的小修小补摊店家多为不熟悉网络操作的老年群体,所以在互联网快速发达的当今社会很难将自己宣传出去,以至于日常经营面临着众多连锁修理品牌的冲击。此外,大中型城市外来人口众多,而且以年轻人为主,修补需求较少,就算在生活中偶尔有修补需求时,年轻一代也会习惯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进行搜索,他们也未必留意到自己经常路过的不起眼的小巷子中可能就存在着经营多年的修补摊。
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告别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但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小修小补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摊主的角度讲,既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为居民提供了方便;从居民方面来讲,既节省了开支,又满足了有些人的怀旧情怀;从社会这个角度讲,既节约了资源,又符合节约型社会的倡导。如何合理地引导“小修小补”回归,让那些坚守在时光里的手艺者不被湮没,这还需要相关部门因势利导,制定更多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管理、引导扶持,让这些小修小补摊的摊主能安心守摊、长久经营,真正实现居民有便利、摊主有生计、地方有经济的三赢局面。笔者了解到,南昌市东湖区戴家巷社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该社区设置了便民就业服务点,不收摊位费,为那些在小修小补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免费提供就业机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