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丨江西:“四融一共”促乡村和美-z6尊龙旗舰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张振中 王腾飞 莫志超

一个村,能展现出什么样的乡村神奇蝶变?在江西庐山市秀峰村,你可以领略到景村融合的诗画之美、产村融合的活力之美。

背靠庐山,面向鄱阳湖,在秀峰村口就能看见飞流直下的瀑布。1000多年前,李白就是在这里遥望,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美诗句。新时代的今天,2023年百万游客畅游秀峰景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

一个乡,能实现什么样的乡村现代治理?在江西武宁县官莲乡,你可以探寻到“三治融合”带来的转型发展之美。

作为山水武宁北大门,官莲乡以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东山村为示范带动,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工作法推动全镇所有乡村走智治之路,绘就环境最净、颜值最高、乡风最好的山水官莲新画卷。

一个县,能诞生什么样的乡村吸引力?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县为单位命名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江西婺源,你可以感受到城乡融合、美美与共的并进之美。

婺源是全国第一个“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如今借着和美乡村建设的东风,形成乡村之间15分钟生态旅游内循环,打造与景德镇、上饶等地30分钟的旅游外循环,拓展更具广度、更有深度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很关注乡村振兴。希望你们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婺源考察时如此嘱咐。

不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负赣鄱儿女的深切期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五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的江西,踔厉奋发蹚新路,从去年11月起,江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四融一共”(景村融合、产村融合、三治融合、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和美乡村先行区,以此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欠发达地区探索一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科学路径。

建设怎样的和美乡村?“四融一共”干出新精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为乡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乘势而上开新局,擘画乡村好图景。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看到江西农村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给予了高度肯定。

2023年,正值“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江西如何结合实际,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是江西省委、省政府摆在重要位置的兴村之策、惠农大计。

“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改变原来就乡村建设搞乡村建设的模式,把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融合起来,把乡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融合起来。”江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朝辉说,经过深入调研、深度酝酿,2023年11月,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打造‘四融一共’和美乡村”的重大战略部署。

百舸争流千帆竞,奋楫前行勇者先。为了示范引领,江西确定婺源县等17个县(市、区)作为“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先行区。引领者有引领的智慧,先行者有先行的姿态。在乡村建设挺立潮头的婺源县,决心以先行者之姿勇毅前行。

2006年以来,婺源县乡村建设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以‘宜居宜业、和美共享’为定位,婺源县坚持党建引领,采取低成本、可复制、能推广的思路,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上下联动、要素聚集、制度创新的乡村建设新路径。”在婺源县委书记徐树斌看来,乡村建设的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环境是王村石门自然村的立村之本。在石门,一只鸟与一个村的故事感染了许多人,也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2023年10月11日下午,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湿地公园和蓝冠噪鹛保护等情况。

蓝冠噪鹛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这种鸟在婺源沉寂了80多年,直到2000年才再次现身。失而复得的蓝冠噪鹛在婺源繁衍生息,婺源也成为国内唯一以森林鸟类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绝不能让失而复得的蓝冠噪鹛得而复失!”石门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俞林旺说。村民悉心守护着这张“生态名片”,村里的部分“水口林”在遭遇洪水被冲掉后,村民都有补种树木的传统,经年累月,就营造成了蓝冠噪鹛的家园。

一个村与一只鸟的和谐共生,促进了一个村村民与一村生态的和美共富。今年1月至8月婺源全县接待游客1800.5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5.3%,综合收入达168.9亿元。

窥一斑而知全豹。2023年,江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1358元、增长7.1%,总量位列全国第十位、中部省份第一位。

数字是最好的佐证,微笑是最佳的状态,江西乡村百姓离共富梦越来越近。

怎样建?五个坚持干出新经验

“四融一共”到底该如何建?这必须从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中寻找答案。

万山磅礴看主峰。江西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找准了自己的抓手,这就是五个坚持: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共建共享。

如何因地制宜建设和美乡村?江西全省现有行政村1.7万个、自然村15.8万个。江西的答案是乡村建设要避免千村一面,结合地方特色和农民喜好干出特色,让各地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庐山市背倚庐山,面临鄱阳湖,是一座典型的“山城湖”精美小城,78个涉农行政村环山环湖镶嵌其中,如何因地制宜建设和美乡村,实现互联互通、景城联动迫在眉睫。

庐山市找到了一条纽带——环庐山“四融一共”和美乡村示范带创建,通过这条纽带,将温泉镇、白鹿镇、海会镇、南康镇4个乡镇和美乡村建设连接起来。

海会镇“一海牵山湖”,东临鄱阳湖,西靠庐山五老峰,知名的三叠泉景区就位于海会社区。离庐山最近、离九江不远的海会镇因地制宜,通过发展“三名经济”(名泉、名茶、名宿),2023年全镇农文旅产业产值达到了6000万元。

位于庐山山脚下的秀峰村山多地少,秀峰村就打起了一片废矿场的主意,秀峰景区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了“庐山花语世界”,一片花海带动一个村落,辐射全镇乡村发展。废矿地原来一文不值,如今一亩地催生了5万元的产值,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60万元。

南康镇大塘村是庐山市滨湖第一村,曾经是一个专业渔业村,“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转型成为全市重点退捕渔村。为了转型发展,去年以来,大塘村因地制宜,结合大塘村悠久的渔家文化,积极开发湖岸休闲空间,打造和美乡村新亮点。

“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湖边亮晶珠。”庐山市委副书记程剑介绍,庐山市因地制宜,围绕“山城湖”,将庐山乡村打造成“三生有幸”(生产园区、生态景区、生活社区)的农民幸福家园、市民和游客的美丽乐园。

怎样管护运营?破解四个问题干出新风采

“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道“长效建设”必答题。要答好这道题,需要从三个方面作答:机制怎么创新?谁来管?怎样管护运营?

近年来,江西一直在探索管护机制。2019年,江西实施“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2021年,启动“万村码上通”平台建设。如今,这两项机制已成为确保“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稳定、持续的关键。

“村庄环境有没有管护好,由我们村民说了算。”婺源县长滩村村民黄海祥告诉记者,“万村码上通”平台给了他们充分的参与权,村里哪里有垃圾,拍个照片上传平台就可以被发现并得到解决。如果有事项久拖未办,平台将逐级跳档到上级督办。截至目前,全省15.8万个自然村全部纳入一网统管,平台关注量716万人,受理问题75万件,群众好评率保持在95%以上。

常态的基层管护很重要,但长效的乡村运营更管用。武宁县新宁镇结合本地实际,采用“运营前置”的模式来发展民宿。“我们把民宿发展中面临的基础设施、经营方式、吸引客源等课题剥离开,谁擅长哪一部分就做哪一部分,确保以最小的风险换回村民最持久的收入。”新宁镇党委负责人介绍,新宁镇先是由22个村(社区)联合成立了强村富民公司,再与社会资本合资成立专门负责旅游运营的子公司,强村富民公司占股51%。

“运营前置”让游客体验更佳。“一渡一山海民宿依山而建,临湖而居,可以垂钓、采摘、露营、发呆。老表的家就是我们远方的家,在这里,我们可以放下忙碌,享受轻松。”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吴先生说。

这只是江西开展美丽活力乡宿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6月底,江西全省发展了6156家乡村民宿,累计带动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8亿元、村集体增收2.7亿元、农副产品销售额15亿元,有效化解了美丽乡村“有空房没人住、有新村没人气”的窘境。

活力从哪里来?从人民中来。乡村居民是“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的活力源泉。

温泉镇通书院村因陶渊明曾游历这里而闻名,但曾“养在深闺人未识”,大量农房被闲置。在外地做文旅的梅书彬得知家乡打造和美乡村,毅然回乡发展民宿。

梅书彬带领村民激活传统业态、带活新经济,但民宿建设之初,梅书彬遭遇到一个难关:民宿群入口处有一个废弃的猪棚,75岁的村民李水香最初硬是不愿拆掉。考虑到李水香钟爱古法制作豆腐,梅书彬安排其在民宿景区做豆腐、卖豆腐,李水香终于心受感动拆掉了猪棚。如今,昔日猪棚所在地已经变成民宿村的“大客厅”。

梅书彬为如此景村融合的民宿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宿写南山·五柳古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五柳先生陶渊明1500多年前的憧憬,如今在通书院村已变成现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不偏。看着焕然一新的新乡村,梅书彬充满了喜悦。

正如作家李娟在《我的阿勒泰》所说的一样:“世界温暖,草原明亮,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是新鲜喜悦的。”而像梅书彬和许许多多的江西人一样,心系远方,路在脚下,相信江西的每一个乡村都是新鲜喜悦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