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棋坪镇游源村,只见崭新的院落,干净的水泥路,卫生室、便民超市、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等一应俱全,青山环绕,溪水潺潺……眼前的景象让人由衷地发出赞叹。“过去老房子居住环境差,老婆一直埋怨。没想到如今能像城里人一样,住进宽敞漂亮的楼房,而且生活配套设施齐备,看个病、买点东西也很方便!”居住在该村移民安置点的贫困户吴章义笑着说。
梁塅村易地搬迁点
铜鼓县三都镇东浒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梦想家园·胡家小区,一栋栋房屋整齐排列,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小区旁边的小菜园里绿油油的当季菜生机勃勃。“走,到我家去看看。”得知笔者来意,小区居民陈文青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他家。走进陈文青家里,第一印象就是窗明几净、安全舒适:卧室里起居用品摆放整齐,厨房里锅碗瓢盆样样不少,卫生间里干净整洁……“这都要感谢党的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城里人一般的幸福生活!”陈文青感激地说。
在铜鼓县,像吴章义、陈文青一样搬出大山、实现安居乐业的贫困户有1500多户、共5000多人。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山区,境内罗宵山脉、九岭山脉、幕阜山脉在此纵横交错,全县国土面积1552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4个国有林场,90个行政村,总人口13.8616万,其中农村人口8.6038万人,贫困人口1.0464万人。全县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9%,森林覆盖率达88.04%,是一个山多、耕地少的山区非贫困县,也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县。全县人口居住分散,其中居住在边远深山区人口达26141人,境内崇山峻岭,地质灾害频繁,生存环境较为恶劣,这些都是制约山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
为改变穷困落后的面貌,该县将居住在深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以及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的边远山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按照人均25平方米建设住房面积,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1万或者户均不超3000元标准,建设住房1538套,建设集中安置点61个,安置1522户5257人,分散安置16户63人。
搬出大山住进小区,基本公共服务大大改善。1538户安全饮水到户到户率、生活用电覆盖率、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通信集中覆盖率均达到100%;搬迁后,安置点基础设施等各项设施齐备,环境舒适美观,通信交通和就医就学更加便利,小学生就学条件得到改善的有439户、初中生就学条件改善有322户。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铜鼓县出台了“五个一”工作措施,巩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果,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完善社区服务,选建好一个活动中心。各集中安置点为搬迁户提供一个茶余饭后的休闲地,满足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根据实际居住规模,选举成立理事会或社区等相关服务机构,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管理模式,建立与相关部门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及时快捷的服务搬迁群众,不断增强搬迁贫困户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抓实产业扶贫,搞好一个产业。采取生产奖补、能人帮带等形式,发展特色种养业,引导和带动搬迁户脱贫致富。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支持通过参加合作社、入股龙头企业或参与生产经营,通过产业帮带,帮助搬迁群众增加经营性收入;对无劳动能力的搬迁户,采取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给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或者以土地作价入股等形式,参与当地村级集体产业组织,按股分享经营收益,实现迁出地资产变资本,资本促增收。
温泉镇福禄小区
推进就地就业,推荐好一个就业岗位。各集中安置点因户施策,利用就近就业、外出务工、扶贫专岗等就业渠道,帮助搬迁贫困户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对有就业意向的搬迁人员,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推荐到周边及省外企业务工,发放交通补助,提高搬迁户经济收入;积极引导优质企业、返乡能人利用乡镇、村集体闲置资源创办“扶贫车间”,为有劳动能力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整合开发乡村公路养护、农村保洁、水库河道安全管理、山林防护等公益性岗位,优先保障有部分劳动能力贫困人员就业。
落实民生所需,建好一个小菜园。对在中心村集中安置的,就近开发利用荒耕土地或租赁土地等方式,有规划的为搬迁户选建好一个小菜园,采取统一供地、统一规划,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方式,确保有需求的搬迁户有小块菜地;对中心村楼层式的集中安置点及有条件集镇安置点(含工业园),根据当地实情,有规划的选建好一个农具间(面积户均5平方米左右)。
保持政策延续,完善好一套兜底保障体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对痴呆傻、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进行兜底安置,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确保有稳定收入;全面推行政策明白卡制度,搬迁后,为每户搬迁贫困户制作易地扶贫搬迁明白卡确保做到搬迁群众脱贫不脱帮扶、不脱监管、不脱服务。如大塅镇双红村因地制宜,根据该村毛竹林和笋资源丰富的特点,建设加工能力达100万公斤的鲜笋加工厂,采取“合作社 笋厂 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鲜笋销售奖励,务工,分红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其中庙下小区、茶坪小区两个安置点的34户搬迁贫困户就该项产业扶贫项目,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文/李想平 图/潘辉)
请输入验证码